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

当前位置: 裕能五金网 >> 钣金

处理僵尸企业阵痛可以承受AC电源线

发布时间:2022-09-07 22:19:42

处理“僵尸企业”阵痛可以承受

处理“僵尸企业”阵痛可以承受2016-01-05 09:20:45 来源:中国建材新闻网综合消息分享到: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

人民日报

权威人士:完成好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“五大重点任务”,既要有绵绵用力、久久为功的韧劲,也要有立说力行、立竿见影的狠劲。做好“加减乘除”。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,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有“对冲”作用,必须全面推进,并把握好“度”。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“僵尸企业”,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,让“僵尸”入土为安。病根都是体制问题,都要依靠改革创新来化解比如,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、减轻税费负担、降低资金成本,必须减少行政审批,改革财税、金融体制;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,必须改革财税、金融、投融资体制,才能解决“钱从哪里来,投到哪里去”的问题。同时要看到,完成这些重点任务,本质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,只有进行顶层设计创新、体制机制创新,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创新,才可能有效推动这次重大的结构性改革。这位权威人士称,要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,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,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。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。他还称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,对企业实行减税,并用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的办法弥补收支缺口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,主要体现在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,降低融资成本,既要防止顺周期紧缩,也绝不要随便放水,而是针对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预调微调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。

权威人士:阵痛是可以承受的,但切不可大意。相比上世纪90年代,现在我国的实力相当雄厚,经济发展基本面好,新动力正在强化,新业态不断出现,前景是光明的,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。社会就业形势、财力规模、保障制度有了很大进步,抗风险能力强,只要处理得当,虽有阵痛,但不会很大,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。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我们优化产业结构、提升发展效益是理解的、支持的,对我们改善发展质量、产品质量、空气质量是充满期待的,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。同时,对于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击,切不可大意。具体推进的政策要有序配套、稳妥实施。比如,处置“僵尸企业”,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、少破产清算,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“安乐死”。要高度重视、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,防范引发社会风险。更加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,比如,个别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会出现职工集中下岗和财政支出困难,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实施配套措施,认真拿出因应之策。

党报权威人士7问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将经历L型增长北京晨报讯(记者 姜樊)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是各家机构解读炙手可热的词汇。昨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《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》的文章,援引“权威人士”的采访再度详解这一热门词汇。《人民日报》的“权威人士”曾在去年5月份出现,而此次时隔7个多月后再度出现,被业内人士看做是普及“供给侧”概念,并为今年经济定调。

“从国情出发,我们不妨用‘供给侧+结构性+改革’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。”权威人士表示,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,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,矫正要素配置扭曲,扩大有效供给,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。

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就是强调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、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,而不是再靠“刺激政策”提升总需求的套路来促进经济增长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年底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,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

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是问题倒逼、必经关口。”权威人士表示,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,但却是不可持续的。处于转型期的中国,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“四降一升”,即经济增速下降、工业品价格下降、实体企业盈利下降、财政收入增幅下降、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。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,而是结构性的。权威人士表示,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说到底,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,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,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。

“放水漫灌强刺激、盲目扩建新城区以及强化行政对资源配置的干预等事情不能再干了,投资没回报、产品没市场、环境没改善等项目不能再上了。”权威人士进一步表示,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,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实施“五大政策支柱”,即宏观政策要稳、产业政策要准、微观政策要活、改革政策要实、社会政策要托底。其中,宏观政策上,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。

此外,权威人士还纠正了一些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,这项改革既不是实行需求紧缩,也不是搞新的“计划经济”。在需求政策上,既不能搞强刺激,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。

上一篇:紧货币与去库存预期加剧导致“熔断”下一篇:习近平:强力刺激经济只会带来新问题

友情链接